首 页|工作动态|政协概况|规章制度|视察调研|重点提案|社情民意|委员之窗|学习园地|通知通告
 
当前位置:首页 >> 视察调研
服务新区 借力跨越 ——区政协新区建设考察调研报告
发布日期:2013-07-19 00:00:00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【编者按】

在“新区建设中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实现产城共进”是区委区政府关心、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调研课题。

为了抓好这一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,今年四月,区政协党组成立了课题调研组,深入辖区一些单位和部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,五月下旬,课题组远赴河南郑州、洛阳,江苏徐州、连云港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,综合考察学习到的经验,结合区情,形成了“服务新区,借力跨越”的调研报告和“关于加快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报告”等五篇子报告。六月二十日,区政协召开七届六次议政性常委会议,围绕“新区建设中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实现产城共进”广泛开展协商讨论,各位常委和列席会议代表围绕这一主题建言献策,发表了很有见解的意见和建议,现整理如下,供区委、区政府在新区建设决策中参考。

服务新区  借力跨越

——区政协新区建设考察调研报告

建设宜昌新区,是省级战略、市级实施,是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头等大事。作为宜昌新区的核心功能区,伍家岗区责无旁贷,要敢于担当、主动作为,勇当特大城市的排头兵、新区建设的领跑者。为更好地服务宜昌新区建设,并借力新区大势,推动全区科学发展率先跨越,521日至28日,区政协根据区委要求,由主席挂帅,组织区政府办、政协办、发统、经信、商旅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考察组,赴河南、江苏等地学习考察“在新区建设中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、实现产城共进”的经验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:

一、基本印象

调研组先后学习考察了汉口北国际商贸交易中心、洛阳市伊滨区、郑州市郑东新区、徐州市新城区、连云港市新海新区,通过现场参观规划馆、产业园区、安置小区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,详细了解了各地在推进新区建设、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方面的情况,让人倍感震撼、受益匪浅。

(一)在规划设计上瞄准国际一流,突出前瞻性、完整性、权威性。考察每到一处,我们都为其新区建设规划的前瞻性、完整性、大手笔所折服,更重要的是,他们始终坚持规划的权威性至上,不在规划上搞变通。郑州市郑东新区的规划设计,以国际化的视野,经过国际征集、专家评审、市民投票、立法确认4个环节,最终选定日本黑川纪章的总体概念规划方案,整体设计风格独特,特色鲜明。该规划引入生态城市、共生城市、环形城市、新陈代谢城市、地域文化城市等先进理念,提出了西南东北向的城市历史、生态、商业和旅游时空发展中心轴线概念,实现与老城区有机融合,和谐共生。十年来,郑东新区尊重规划,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,从而使郑东新区的建设过程始终朝着规划确定的方向进行,取得了巨大成就。境内外先后有30 多个国家、31个省市区、600余座城市、约8000批次、近30万人到该区参观考察,40多家国内外媒体对该区进行报道。今年16日,李克强总理对郑东新区发展做出重要批示,要求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这个上亿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样本,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。

(二)在城市建设上彰显高端品质,突出文化、生态、共生、新陈代谢。文化之城、生态之城的理念深入人心,充分体现到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之中。同时,作为互为唇齿、有机融合的共生理念,作为推陈出新、示范引领的新陈代谢理念,业已成为新区设计和建设的新理念。规划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的洛阳市伊滨区,是洛阳市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新城区,致力于打造文化为魂、水系为韵、牡丹为媒、产城融合、生态宜居的明日新城。该区城市景观设计充分利用伊河资源,引水入城,纵横织网,形成山水环抱、水廊织城、绿轴串景的城市景观系统,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典范。郑州市郑东新区秉持共生城市理念,促进新区与老城区互为依托、产业与城市互相促进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彰显新区建设中的和谐之美。同时,郑州市通过郑东新区的建设,在构建新的体制机制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产业、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尝试,为全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,体现了新陈代谢这个生物学的理念,推动城市肌体不断健康发展。

(三)在产业发展围绕产城共进,突出城区经济、现代产业。产业是城市的支撑。我们所到之处,均感受到各地在新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,产城互动共融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,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协调一致、互相促进。连云港市新海新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、临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为主导,加快构筑现代工业体系,形成蓝色(沿海)产业带和绿色(沿东陇海)产业带为特色的一纵一横产业布局结构。徐州市新城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园、物流产业园、科教创新园、文化创意园建设,着力打造徐州市的行政中心及区域性的商务、金融、文化中心。郑州市郑东新区着力构建“116”产业体系,即一个主导产业(金融业),一个支柱产业(高端商贸业)和六个配套产业(总部、科技研发、会展旅游、文化传媒、中介服务和电子商务)。截止20133月底,郑东新区累计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65家,驻区15家银行存款余额2.5万亿元,占河南省的71.54%42家世界500强、56家国内500强企业在该区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,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18栋。

(四)在征迁安置上强调以人为本,突出先安置后征迁、集中安置。拆迁是新区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难题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对策是先安置后拆迁。目前,该区已建成安置房面积400万平方米,回迁安置群众1.2多万户、5万余人。洛阳市伊滨区打破村域界限,实行集中安置,共规划建设10个福民安置小区,总投资约140亿元,建筑面积686.8万平方米,建设高层住宅345栋,计划安置33个行政村约11万人,每个安置小区安置34个村的村民。该区对村民旧房实行货币化收购,对新房按人均40平方米测算面积,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价格由村民出钱购买,超过部分按市场价出售。同时,为考虑村民今后生计,另给每户配套510平方米的商业门面,由村民按建设成本价购买。村民可自主经营,也可交由村集体统一经营,年底分红。

(五)在组织架构上实施项目化管理,突出区域统筹、属地管理、专班推进。各地在推进新区建设过程中,都成立了高规格的管委会或开发建设指挥部。洛阳市最大限度地放权给伊滨区管委会,管委会内部需要什么职能就相应成立什么部门,使新区建设一路绿灯。郑州市郑东新区分级成立了三类领导机构,一是成立了郑东新区建设领导小组,由郑州市委副书记任组长;二是成立了郑东新区管委会,由郑州市分管副市长任管委会主任;三是在管委会下设CBD建设、商住物流区建设、科技园区建设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拆迁、项目协调管理、龙子湖区建设、龙湖工程建设、龙湖南区建设9个指挥部和1个投融资中心,各指挥部(中心)的指挥长(主任)由管委会副主任兼任,市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任专职副指挥长(副主任)。新区管委会实行跨区域管理,打破行政区划。新区所辖的各县市区实行属地管理,并相应成立服务新区建设的工作专班。

二、有益启示

(一)始终坚持规划先导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领,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。可以说,一部新区推进史,就是一部规划执行史。郑东新区的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,最核心的就在于其规划理念的先进性、规划执行的严肃性,不因领导改变规划,不为项目动摇规划,真正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,保证了新区的整体风格和品质。

(二)始终坚持产业支撑。产业是新区建设的核心支撑,产城共融是新区建设的活力之。洛阳市伊滨区引进的中信重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,总投资107亿元,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、利税15亿元,成为该区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。

(三)始终坚持以人为本。文化、生态、共生的新区规划建设理念,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情怀。规划控制面积370平方公里、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内,建成高校15所,入住师生约18万人;建设中小学、幼儿园72所,建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7家大型医院和区属医疗卫生机构147个;建成城市公园、小游园40多个、城市雕塑20余件,绿化面积近1800万平方米,整体规划绿化率达到50%。突出民生为重,使新区建设始终得到了人民的理解、支持和拥护,营造了合力建新区的浓厚社会氛围。

(四)始终坚持高位推进。新区建设规模大、要求高、时间紧、任务重,工作千头万绪,没有一个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,是不可能顺利推进的。洛阳市伊滨区管委会按工作需要设立职能部门,使得新区建设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责任部门和专管之人,职能全,分工细,推进快。郑东新区分层级设立新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,使得新区建设成为郑州全市、郑东新区全区和各相关县市区的共同任务,有效整合了各级各界力量,成为郑东新区建设的最大推力。

三、几点建议

规划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的宜昌新区,有60平方公里在我区范围内,中央行政区、中央商务区等核心功能区布局在我区求雨台、东站滨江片区。这是宜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头等大事,更是我区跨越发展所面临的千载难逢、绝无仅有的历史机遇。一方面,本着守土有责、属地管理的原则,我区要举全区之力,无条件、无障碍、无阻力地服务服从于宜昌新区建设;但更为重要的是,我区要抢抓机遇,借助大城新区建设的大势,推动全区率先跨越发展,在实现宜昌大城梦中担当更多、贡献更大。为此,建议:

(一)健全组织架构,注重处理好各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。宜昌新区建设在组织架构上,市里采取领导小组+推进办公室的管理体制,市新区推进办公室还设立了综合部、项目部、审批部、工程部4个部门。我区也成立了服务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。为进一步明确任务、落实责任、整合力量,建议增设一部分指挥部或工作专班。可分两种模式增设,一是分片区增设,即按新区的7个功能片区,分别增设各片区指挥部,在市推进办的领导和指导下,全权做好各自片区建设任务的统筹协调工作;二是分工作内容增设,即分别增设中央行政区、中央商务区、中央文化区3个建设指挥部,和拆迁征收安置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等工作专班,在市推进办的领导下开展工作。各城区也可相应成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或服务专班,在服务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。市推进办下设的各指挥部和工作专班,与各区服务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之间,应通力合作,配合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新区建设任务。

(二)坚持规划龙头,注重规划的整体性、层次性、先进性、权威性。推进新区建设,规划是龙头是灵魂是引领。一是注重规划的整体性。宜昌新区一江两岸七个功能片区,规划总面积220平方公里的区域,要整体规划。中央行政区、中央商务区、中央文化区,虽然在功能上迥然不同,但在整体设计风格上要力求统一,彰显新区特色和内涵。二是注重规划的层次性。除新区总体规划以外,还应制定七大功能片区各自的片区规划,以及新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、产业发展规划等。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下,再制定水电路气、通讯、学校、医院等建设规划;在产业发展规划之下,再制定各个产业业态的发展规划。通过层层规划,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引领作用。三是注重规划的先进性。新区的规划,要坚持国际视野、国内一流,引入生态城市、共生城市、新陈代谢城市等先进理念,用先进的规划引领高品质的建设。四是注重规划的权威性。新区建设,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。这是各地成功建设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。不论是总体规划还是各分区规划、子规划,一经确定,就不要随意更改,特别是不能让项目业主肆意调整规划,破坏规划的整体风格。否则,整个新区的建设,将会变得杂乱无章,新区的特色、内涵、品质,也将荡然无存。

(三)征迁安置先行,注重先安置后征迁、集中安置、和谐征迁。征迁安置先行,是宜昌新区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,要认真坚持、真正落实。征迁以安置为前提,安置不好,征迁不顺,必将影响建设进度。要秉持先安置后征迁的理念,优先保障安置房建设用地和资金,全力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,让村居民快搬迁、早入住,减少搭住费投入,认真落实征地拆迁补偿政策,切实保障被征迁群众利益、维护社会稳定。我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的集中安置模式,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模式,要继续坚持、不断完善。要多措并举,妥善解决被征迁群众在就业、医保、子女上学、养老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,特别是要安排好那些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被征迁户,促进和谐征迁,努力把征迁工作做成一项惠民工程。

(四)准确产业定位,注重产业的布局、业态、功能、档次、效应。新区建设,产业是主导是支撑,要通过在建设新城中壮大产业,实现产城一体、产城共荣。一是合理布局。科学制定新区产业发展规划,注重发挥七大功能片区的区位、交通、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等优势,发展相关产业。各功能片区的产业应各具特色、错位发展。在我区范围内的求雨台市民服务中心,要建好行政办公、规划展览馆、博物馆、会务中心,以及与之配套的电子商务、中介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。火车东站——五一广场片区,要重点发展金融、总部楼宇、商会经济、物流、商贸、信息等产业,着力打造新区乃至全市的中央商务区。生物产业园片区,要大力发展生物、医药、光电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,建立生产研发中心,形成高科技含量、高聚集度、生态、环保的产业园区。龙盘湖——临江度假片区,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、休闲度假、娱乐健身等产业,打造新区的休闲广场。二是丰富业态。立足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内涵,着力构建以金融为主导、高端服务业为支柱、总部、现代物流、科技研发、文化旅游、商会、会展、中介服务、电子商务等为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。三是完善功能。产城融合应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,要按照“城市功能不能滞后于产业功能,社会功能不能滞后于经济功能,生活功能不能滞后于生产功能”的原则,一手发展重点产业、新兴产业,依托城市化推进,着力打造产业集群;一手建设新家园,着眼于产业和人口的发展,建设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居住区,完善公共服务网络,营造新区宜居生活环境。四是提升档次。依据新区产业的定位和发展规划,注重选择投资大、品质优、层次高、效益好的知名企业、高端品牌、重大项目落户,打造现代产业旗舰,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,提升城市形象同时,注重原有产业的整合、调整,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,积聚城市人气。五是放大效应。发挥新区产业的金融聚集力、科技支撑力、品牌影响力,辐射带动宜荆荆城市群乃至整个鄂西渝东地区,打造湖北黄金发展的核心支撑点。

(五)创新体制机制,注重在投融资、财税、用地、人事人才、管理、服务、对接等机制上大胆创新。在新区建设发展中探索实施体制机制创新,可以为宜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积累经验、完善路径,为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有益借鉴。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。在新区建设的投融资方面,要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,市场化融资为主体,实行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自求平衡、滚动发展。通过市场化模式融资,首先要解决资本对于区域的信任度问题。如果在某区域投资,其收益是有保障的,资本对该区域就会充满信心,就会不请自来,而且还会按照政府的意志来运作。否则,资本就会挑三拣四,即使落户了也会肆意妄为。为此,政府首先要有斥巨资建设新区的自信,以此来强化资本对于新区的他信,市场化融资才有可能。在基础设施、民生项目、塑造新区形象等方面,应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,要先期投入、舍得投入,以此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。二是创新财税机制。新区建设,是市主导、区主体。各相关城区在新区建设中勇于担当、主动作为,征迁、安置、维稳等任务繁重。市里在财税体制上应对各相关城区予以倾斜,新区范围内落户的企业、项目所缴纳的各种税费,实行市区二八分成,以缓解区级财政压力。三是创新人事人才机制。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关于财政供养人员的控制比例应在1.6%范围内的要求,适当增加新区范围内各城区的财政编制,将我区的财政供养人员控制比例由目前的0.7%逐步增加到1%。出台新区高科技人才优惠政策,吸引人才落户。四是创新管理机制。目前,我区伍家乡16个行政村,除南湾、灵宝外,几乎所有的村集体土地和村民土地都被征用,村民已经变成事实上的市民。要顺应新区建设的发展趋势,适时启动村改居工作,依法撤销村委会组织,成立以城市化管理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社区居委会。为失地农民换发户口簿和身份证,向市人社部门争取按城市职工标准办理社会统筹,组织村民就业、鼓励自主创业,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。五是创新服务机制。市级审批部门对新区要充分授权、充分放权,实现新区建设一路绿灯。各城区也要对新区内的企业和项目实行全方位、全过程、全天候、保姆式、一站式服务,打造新区速度是创新对接机制。作为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核心区、主战场、增长极和新区建设的领跑者,我区要在服务新区建设的过程中主动对接新区、融入新区、借力新区。在服务上对接,区新区办与市推进办无缝对接,明确服务的重点、时序。在项目上对接,我区的区级以上重点项目都应作为新区项目,进入新区建设绿色通道。在宣传上对接,大力宣传宜昌新区,阐明宜昌新区和我区的地域联系,营造新区核心在伍家的社会认知。在态势上对接,主动顺应新区建设的时代大势和历史潮流,强化提升我区作为新区建设核心功能区、领跑者的战略地位,比照享受中央、省、市赋予新区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,实现借力跨越发展。

课题组成员:赵建生、王文涛、周华茂、易继明、

姚清华、罗毕安、郭  强、曹恩源、

罗芙蓉、张  

      人:姚清华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主办单位:伍家岗区委办公室 技术支持:宜昌市伍家岗区信息中心
联系电话:0717-6555987  电子邮件:ycswjgqzx@126.com
CopyRight©20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