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时期,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记载司马炎时“宫人竞以竹叶插户,盐汁洒地,以引帝车”。马喜咸但更偏甜,嫔妃要吸引羊车驻足,不应单纯“盐汁洒地”,还应“糖汁洒地”才对。与马不同,羊喜欢吃嫩草闻咸味,嫔妃“盐汁洒地”说明帝车动力应是羊。但遗憾的是,司马光上没有明确记载帝车动力来源。

总之,“羊车”到底是什么车,古人没有真正搞明白,大体认可是一种小车。

秦陵考古揭开真相

按照传统史料,很难破解羊车真相,但这些年的秦始皇陵考古,取得了又一重大发现,终于揭开了“羊车”的真面目。

十年前,在对秦始皇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展开勘探时,发现了一处属于秦始皇陵的高等级陪葬墓区。考古专家介绍说:在对该墓陪葬车马坑进行发掘时,发现“6只绵羊的骨骼一字排开,车身部分虽已朽化不存,但羊骨上依然留存着用来拉车的配饰。”

显然,古书中的所谓“羊车”,就是羊拉之车。资治通鉴中的“宫人竞以竹叶插户,盐汁洒地,以引帝车”,实际上已经给出答案,只是司马光也没有确定。

其实,以前在殷墟遗址中,考古发现过先秦唯一一件羊车实物,当时发现墓坑中有相对而卧的两头羊,羊首均有由小铜泡组成的络头,旁边还有一个殉人(大概率为饲羊人或车夫),因此商代已有羊拉之车。

但问题是,既然殷墟考古发现羊拉之车,为何之前学者没有肯定“羊车”就是羊拉之车呢?原因很简单,商代与东汉相距千年,社会面貌已有巨大变化,兼之在此后没有发现羊车,因此谁也不敢断言商代羊车会一直传承到汉晋,自然就不能说史料中的羊车就是羊拉之车。故而,秦始皇陵发现羊车实物,则填补了传承空白,证实了羊车就是羊拉之车。

最后,关于本文话题,还有两点值得思考:

首先,任何一种语言都会与时俱变,只是汉语相比西方表音文字要更稳定。但即便如此,先秦古文中的很多字词,都需要考证才能解读真正含义,有的至今未能破解,比如若非考古发现,“羊车”就难以破解。令人不解的是,西方古希腊著作却不存在这些问题!

其次,仅仅一个简单的“羊车”,历代就有多条注释,至于周易、道德经、论语等典册的注释就更惊人了,这些历代注释的存在,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厚度,也表明了这些典册传承有序真实可信。与之相比,西方古希腊、古罗马典册却严重缺少注释,让人疑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