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长安,李世民同样为李泰修建了华丽宅邸。尽管大臣多次劝谏李世民节制,但他不仅未制止李泰的奢华生活,反而赞赏这些劝谏的官员。唐朝著名的芙蓉园也被赐予李泰。李泰搬家时,李世民亲自出席庆贺,甚至赦免了雍州和长安的罪犯,减免了他所居住的延康坊百姓一年的赋税,以此庆祝儿子乔迁新居。

在李世民的溺爱与纵容下,李泰的花销甚至超越了太子李承乾。面对大臣的劝谏,李世民难以削减李泰的开支,反而宣布从此太子的开支无限制。李世民见李泰热爱文学且才华横溢,于是在魏王府设立文学馆,召集学者贤士。李泰与文学馆的学士们合力编纂了著名的《括地志》,这部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,也极大提升了他的声望。

这无疑是个极为敏感的举动。李世民年轻时担任秦王时也曾设立文学馆,名义上是与大儒切磋学问,实则招揽人才、树立名声,为夺取皇位做准备。秦王府十八学士中就有房玄龄、杜如晦等玄武门之变的功臣。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,他为李泰设文学馆,显露出有意易储的迹象。

《旧唐书》记载:当时李泰备受宠爱,太子李承乾多有过失,李世民隐约有废立之意。正当李泰春风得意时,嫡长子李承乾却陷入失意。李承乾自幼聪慧,备受宠爱,李世民即位不久便册立为太子,多次监国表现出色,可谓理想继承人。

然而,少年时一场重病导致李承乾瘸了腿,影响了他的心态。唐朝官场乃至皇位对容貌有严格要求,李承乾忧虑瘸腿或使自己失去太子资格。但在巨大压力下,他非但未奋发图强争取父亲的信任,反而开始放纵自己,逐渐放弃自律。

李承乾宠爱一位艺人称心,激怒李世民。李世民杀死称心后,李承乾竟在宫中为其立碑祭奠,且长时间假病不上朝。作为皇太子,他崇尚突厥生活方式,常穿突厥服饰,骑战马寻欢作乐。东宫大臣多次劝谏,他不耐烦之余甚至想派刺客杀害官员。

李承乾眼见弟弟李泰受宠,感到地位受威胁,遂雇刺客张师政和和纥干承基谋划刺杀李泰。李泰则密切观察李承乾动向。李承乾放纵纵乐,李泰则努力进取;李承乾不听劝谏,李泰尊重师长。李世民眼见二者形成鲜明对比,内心开始考虑废黜李承乾,立李泰为太子。

然而,李世民的此想法未获朝臣支持。名谏臣魏征、褚遂良等人上书劝李世民应尊重嫡长子,不能因宠爱庶子而凌驾嫡子之上。唐代嫡庶之分与今人理解不同,嫡指继承人,仅嫡长子为嫡子,其他儿子即使是正妻所生,皆为庶子。李泰虽是长孙皇后所生,但朝臣仍视他为庶子。

李世民听从劝谏,公开表态不会舍嫡立庶,展现对李承乾的支持。但这仍无法让李承乾安心。在李泰步步紧逼以及自身患得患失的压力下,李承乾最终选择造反。事败后,李承乾被废,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理论上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。

李承乾废黜后,依嫡长子继承制应由李泰继位。李泰才华横溢,深得李世民宠爱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他都是铁定的新太子。然而,李世民最终却选择了李泰的弟弟李治——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。

论嫡,李泰和李治均为长孙皇子;论年龄,李泰为哥哥;论贤能,李泰组织编书,参政多年,关系广泛,李治则年仅十六,未有建树;论宠爱,史书记载李泰“宠冠诸王”,是李世民最爱的儿子。按理,李治不可能超过李泰成为太子。且李世民册立李治为太子时,还将李泰降为东莱郡王,驱逐出长安。

这是为何?李承乾被废时,李世民曾向李泰承诺立其为太子。然而,胜利冲昏头脑的李泰,为向李世民证明自己胜过李承乾,向父亲表达自己不会忘记弟弟,甚至许诺“百年之后杀子传位于弟李治”。李世民听后倍感动容,向左右侍臣炫耀儿子兄弟情深。

名臣褚遂良知晓此事后提醒李世民,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,李泰不可能真为弟弟杀子。但李泰言出必行,若不兑现承诺,必会对李治不利。若李世民真立李泰为太子,为保障李泰安全,须安置好李治。李世民顿悟,以李泰性格,若让他登位,兄弟必死无疑。

为保长孙皇后三子平安,李世民开始考虑脾性温和且仁孝的李治。李承乾被废后,李世民当众斥责其不忠不孝,李承乾反驳称:“我已是太子,理应安心继位,何须造反?不过是李泰咄咄逼人,让我惧怕失位。陛下若立李泰,不正是示后人可用此法夺嫡?”

李世民本人是靠玄武门之变夺位,对兄弟夺嫡极为敏感。为防后人模仿,他深思熟虑,不仅未立李泰为太子,还将他从亲王降为郡王,驱逐出长安,并告诫大臣:“自今太子失道,藩王窥觊者,皆两弃之,传诸子孙,以为后法。”旨在警示后世,继承权非凭夺嫡所得,以免皇室再生纷争。

尽管李世民已决心立李治为太子,唐朝奉嫡长子继承制,废长立幼仍需朝臣支持。李世民特带李治前往两仪殿,当着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李绩等重臣,情绪激动哭诉:“我儿竟反叛,令我痛心疾首!”更拔刀欲自刎。众人惊慌阻止,李世民方吐露立李治为太子之意。

长孙无忌立即支持:“可以,谁敢反对,我先杀他。”李世民转头对李治说:“你舅舅已答应你,赶紧谢他。”并询问其他大臣意见。长孙无忌承诺:“大臣不会有异议”,暗示他会处理反对派。最终,李世民顺利让李治越过李泰,成为皇太子。

废长立幼乃大事,李世民曾因大臣反对而放弃废李承乾改立李泰的念头。此次若无长孙无忌等大臣支持,他或许会犹豫。长孙无忌等人的力挺坚定了李世民的决心。长孙无忌支持李治亦有私心,李治年幼易控,若能以非首位继承人身份登基,他自有功劳,地位大增。

李泰最终败在利益权衡上。你怎么看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